第七章 牌已盡心未遠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形勢是嚴峻的,人才是沒有的
松山、錦州相繼陷落,祖大壽、洪承疇相繼變節,這讓崇禎不得不嚴肅地面對一個問題:這仗還要不要再打下去?這仗還有沒有打贏的可能?形勢是嚴峻的,人才是沒有的,人心是渙散的,國土是淪喪的,中原是不穩的,國庫是空虛的,兵將是不夠的,崇禎是痛苦的。
在這關鍵時刻,皇太極提出了媾和。這一次,是他主動提出了媾和,在形勢有利的情況下。
崇禎不能不認真考慮皇太極的提議。雖然,他在不久前曾向百官展示滅寇雪恥的決心,但是形勢比人強。松山、錦州之敗以冷冰冰的事實證明了在大明這塊土地上,明朝軍隊南北兩線同時作戰只能是自取滅亡。
還是楊嗣昌當年說得對,先和清兵戰術言和,集中兵力對付中原流“匪”,等剿“匪”功成之後,再和清國比高低。這是一個漫長的謀國工程,但也是唯一可行的工程。可惜沒有多少人理解。自己當年就沒理解透,結果搞得局面一發不可收拾。唉,悔之晚矣。楊嗣昌是人才,是大人才啊,可惜死得太早……好在現在陳新甲也能領悟到這一層,這言和之事,就讓他具體操辦吧。
崇禎開始寫媾和書了。媾和書寫得很有趣,是以“諭兵部尚書陳新甲”的形式寫的,崇禎告訴陳新甲,既然清國有“休兵息民”的請求,經研究決定,同意該請求,希望清國好好“休兵息民”,世世代代永不言戰,只有這樣,清國才有資格與大明交往,才有資格做大明的好鄰居好夥伴。
皇太極拿到這樣的媾和書簡直要懷疑它是不是盜版的了。首先這口氣就不對啊,到底誰是戰勝國誰是戰敗國?哪有這樣說話的;其次是形式不對,以“諭兵部尚書陳新甲”的形式寫的媾和書,什麽意思?不屑於和我直接溝通啊;還有上面不倫不類地蓋了個“皇帝之寶”的大印,很像天朝給屬國的敕書。皇太極拿到這樣的媾和書,恨不得立馬撕了他,但洪承疇斜伸過來的兩只手擋住了他的憤怒。洪承疇說,大明皇帝就這性格,煮熟的鴨子,嘴硬。小不忍則亂大謀,忍忍吧。
皇太極當然不會忍。崇禎的媾和書他雖然沒有撕,但是他也如法炮制,炮制了同樣規格的媾和書,以敕諭英郡王阿濟格的形式叫人帶給崇禎,氣得崇禎差點吐出血來。但是為了議和大局,崇禎還是忍了。崇禎甚至同意了皇太極在媾和書中提出的苛刻條件:每年大明向清國饋贈黃金萬兩,白金百萬兩。崇禎在忍受這一切時腦海裏噌噌噌地冒出越王勾踐躺在柴堆上舔苦膽的悲慘景象,他在心裏不斷地問候皇太極的母親及其所有女性親屬,同時默念“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等格言。
但是崇禎沒有默念“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句格言。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陳新甲的賣國罪行首先被其他官員發現了。
由於崇禎一貫以來的形象都是為了大明寧可玉碎不為瓦全的光輝形象,所以當陳新甲在具體操作媾和事宜時,大明的官員不會想到,真正的幕後推手竟是不久前向百官展示“滅寇雪恥”條幅的崇禎皇上。
而且陳新甲竟然百口莫辯,因為崇禎早就跟他有過交代,此事要秘密進行。其實,早在做媾和之事時,崇禎就想到了面子問題。在崇禎的內心裏,媾和有AB兩方案,A方案——事成,陳新甲官升一級;B方案——事敗,陳新甲當替罪羊,保留崇禎面子。
言官們首先憤怒了。
憤怒是憤怒者的通行證,媾和是媾和者的墓志銘。給事中方士亮、馬嘉植先後義憤填膺地站出來,指責陳新甲頂風作案,在我皇“滅寇雪恥”的大憤怒大背景下竟敢與清國私通,搞什麽媾和,這不僅大逆不道,也犯了欺君之罪。崇禎也作憤怒狀,好像自己真的被欺騙了,開始憤怒聲討陳新甲的滔天罪行。
陳新甲默默忍受,作理屈詞窮狀,但是崇禎聲討得饒有趣味,竟漸漸入戲,恨不得用當年對付袁崇煥的法子來對付陳新甲,這讓陳新甲驚駭不已:當替罪羊沒這麽當的,你皇上牛逼不錯,可你再牛通,也得讓我有個善終吧……
陳新甲開始聲辯了,他先是小心地為自己辯護,接著就向滿朝文武講出皇上全部的“陰謀詭計”。陳新甲表情淒婉,聲淚俱下,活脫脫一個男版祥林嫂。滿朝文武被嚇傻了:難道皇上竟這麽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一個王朝的偶像轟然倒塌。
崇禎這下是真的憤怒了,陳新甲你這是在找死!沒看出我剛才是假憤怒嗎?雖說我的表演稍微過火了一點,但是戲演到這裏了,你也別太計較,說到底我不會真拿你怎麽樣的。可你倒好,把什麽都說出來了,讓我真正下不了臺,這樣一來,我不得不假戲真做,來啊,把陳新甲給我打入死牢。
崇禎用他最後的憤怒終於維護了一個王朝偶像的尊嚴。
死牢裏的陳新甲卻開始期待皇上雨過天晴。他交代家人用重金賄賂四名喊殺喊得最響的言官。這四名言官也是見錢眼開,受到賄賂之後接二連三地跑到刑部侍郎徐石麟那裏,痛陳陳新甲之不可殺的N個理由。
但是徐石麟卻很堅持原則,他給崇禎打報告,準備以陳新甲主持議和的罪名砍了他奶奶的腦袋。崇禎看著這報告不禁驚出一身冷汗,主持議和?陳新甲有什麽權力主持議和?這不罵我崇禎找替罪羊嗎?後世的史家們知道了這事,還不罵得我狗血噴頭?不行不行,換個罪名……
陳新甲終於死了,罪名與議和無關,而是在他擔任兵部尚書期間,“陷邊城四,陷腹城七十二,陷親藩七,從來未有之奇禍。當臨敵缺乏,不依期進兵策應,因而失誤軍機者斬”。
崇禎長長地抒了口氣,卻又有些惆悵和迷茫。局面是越來越難以支撐了,身邊的人卻越來越少。他感受到了一種深刻的孤獨。
也許,人生本來就是孤獨的;也許,一切的努力都只是垂死掙紮。但是,有什麽辦法呢?活著就是折騰,就是見證抵達與離去。而最終,他也將離開這個世界、這個王朝,只留下他的名字和他所處的朝代被後世反覆提及和品評。
攻下洛陽殺死福王後,李自成的下一個目標是開封。
李自成的部隊包圍了開封城七日七夜,開封眼看不保,可河南巡撫李仙鳳卻在偃師駐足觀望,不敢上前援救。崇禎氣得要逮捕這個墻頭草,沒想到李仙鳳的生命力極其脆弱,一夜之間活活嚇死,使得崇禎逮捕未遂。
為了解圍,崇禎任命了一個叫丁啟睿的陜西官員為督師,節制陜西、河南、四川、湖廣、河北五省軍隊,火速趕往開封。可丁啟睿從陜西潼關出發,卻不敢進入河南,而是跑到湖廣去了,湖廣巡撫汪承詔一看嚇壞了:知道的都明白你這是不請自來,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我汪承詔把你招來的呢,趕緊走趕緊走,免得皇上到時候怪罪下來你我都擔當不起。丁啟睿賴著不走,汪承詔就把漢、津一帶的大小渡船都藏起來,不給丁啟睿使用,丁啟睿帶著大隊人馬徘徊了三天,竟硬生生無法入楚。沒有辦法,他只能往河南方向去。可走到河南省界附近,他聽說張獻忠在光山、固始一帶活動,人馬也不多,就決定此生以對付張獻忠為己任。反正皇上叫他剿豫賊又沒說是哪個豫賊。剿李自成是剿,剿張獻忠也是剿。既然碰上了,那就先剿張獻忠再說。於是丁啟睿開始行使督師之職,命令在南陽的左良玉趕赴麻城,以對付張獻忠。可憐開封守軍天天跑到丁啟睿面前哭,求他趕快增援開封,可丁啟睿卻總是苦口婆心地跟那些報急信的守兵說: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個一個地打,等我消滅了張獻忠再說吧。
面對這樣的活寶,崇禎簡直是要無語了。大明之怪現象他見得也不算少,但怪到如此匪夷所思的程度,他還是頭一次見到。
大明無人啊。大明無人啊。
當然如果仔細撥拉撥拉,大明還是能找到一個人才的。
這個人才不在朝堂之上,而是在監獄裏。
他就是已被關了三年之久的邊才孫傳庭。當年這個孫傳庭在解了京城之圍後哭著喊著要回陜西而被崇禎一怒之下扔進了大牢。但是三年後的今天,崇禎在回首往事時,覺得孫傳庭除了“迂”一點,倒沒有什麽大過錯。
重要的是他有才。
在這個時代,有才的人比有財的人要稀罕啊。
崇禎決定寬宏大量一把:放孫傳庭出來為國效力。孫傳庭被重新起用為兵部右侍郎,總督陜西三邊軍務,即日起赴中原前線作戰。
但是在監獄裏關了三年的孫傳庭看上去反應有些遲鈍。他沒有即日起赴中原前線作戰,而是即日起與崇禎開始理論。孫傳庭認為,當前明軍的主力部隊只有三支;遼東邊防軍、湖廣左良玉部,還有就是他手下的這支秦軍。這三支就像三角形的三個支撐點,只能各保一方。如果輕易移動這三點當中的任何一點,很有可能帶來難以收拾的後果。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讓秦軍入中原,而是要左良玉部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近解開封之圍。
崇禎領教了孫傳庭的理論後倒吸一口冷氣,這個犟驢子,關了三年還是那個老觀念:守著秦地不動窩。不行,絕對不行!我不管你是三角形還是四角形,開封是要力保的。
孫傳庭無奈,只得西出潼關。
他不能不領情,皇上的情。皇上在關了他三年之後說放就放還委以重任,他沒有拒絕的道理。
這是為人臣子的宿命,也是為人臣子的悲情。孫傳庭在崇禎錯誤理論的指導下屢戰屢敗,最後不僅沒有解開封之圍,還把潼關也丟了。在潼關之戰中,孫傳庭死於亂兵之手,最後搞得連屍體都找不到了。
大明最後一個有才的人沒有善終。
大明第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堡——潼關由此失守。潼關的易主對於李自成來說等於是打開了大明西部城市的潘多拉盒,他想取哪個城市那叫一個易如反掌。崇禎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在占領潼關後的第五天,李自成的部隊占領了西安。李自成在此建都了,改西安為長安,建國號大順。這樣,在中國這塊國土上,第一次出現大明、大清、大順三足鼎立的局面。
李自成在控制了陜西全境之後,發誓要將革命進行到底。他下達了進攻山西的總動員令。這時候已是農歷年的十二月二十日,離崇禎十七年的春節,只有短短的十天時間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松山、錦州相繼陷落,祖大壽、洪承疇相繼變節,這讓崇禎不得不嚴肅地面對一個問題:這仗還要不要再打下去?這仗還有沒有打贏的可能?形勢是嚴峻的,人才是沒有的,人心是渙散的,國土是淪喪的,中原是不穩的,國庫是空虛的,兵將是不夠的,崇禎是痛苦的。
在這關鍵時刻,皇太極提出了媾和。這一次,是他主動提出了媾和,在形勢有利的情況下。
崇禎不能不認真考慮皇太極的提議。雖然,他在不久前曾向百官展示滅寇雪恥的決心,但是形勢比人強。松山、錦州之敗以冷冰冰的事實證明了在大明這塊土地上,明朝軍隊南北兩線同時作戰只能是自取滅亡。
還是楊嗣昌當年說得對,先和清兵戰術言和,集中兵力對付中原流“匪”,等剿“匪”功成之後,再和清國比高低。這是一個漫長的謀國工程,但也是唯一可行的工程。可惜沒有多少人理解。自己當年就沒理解透,結果搞得局面一發不可收拾。唉,悔之晚矣。楊嗣昌是人才,是大人才啊,可惜死得太早……好在現在陳新甲也能領悟到這一層,這言和之事,就讓他具體操辦吧。
崇禎開始寫媾和書了。媾和書寫得很有趣,是以“諭兵部尚書陳新甲”的形式寫的,崇禎告訴陳新甲,既然清國有“休兵息民”的請求,經研究決定,同意該請求,希望清國好好“休兵息民”,世世代代永不言戰,只有這樣,清國才有資格與大明交往,才有資格做大明的好鄰居好夥伴。
皇太極拿到這樣的媾和書簡直要懷疑它是不是盜版的了。首先這口氣就不對啊,到底誰是戰勝國誰是戰敗國?哪有這樣說話的;其次是形式不對,以“諭兵部尚書陳新甲”的形式寫的媾和書,什麽意思?不屑於和我直接溝通啊;還有上面不倫不類地蓋了個“皇帝之寶”的大印,很像天朝給屬國的敕書。皇太極拿到這樣的媾和書,恨不得立馬撕了他,但洪承疇斜伸過來的兩只手擋住了他的憤怒。洪承疇說,大明皇帝就這性格,煮熟的鴨子,嘴硬。小不忍則亂大謀,忍忍吧。
皇太極當然不會忍。崇禎的媾和書他雖然沒有撕,但是他也如法炮制,炮制了同樣規格的媾和書,以敕諭英郡王阿濟格的形式叫人帶給崇禎,氣得崇禎差點吐出血來。但是為了議和大局,崇禎還是忍了。崇禎甚至同意了皇太極在媾和書中提出的苛刻條件:每年大明向清國饋贈黃金萬兩,白金百萬兩。崇禎在忍受這一切時腦海裏噌噌噌地冒出越王勾踐躺在柴堆上舔苦膽的悲慘景象,他在心裏不斷地問候皇太極的母親及其所有女性親屬,同時默念“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等格言。
但是崇禎沒有默念“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句格言。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陳新甲的賣國罪行首先被其他官員發現了。
由於崇禎一貫以來的形象都是為了大明寧可玉碎不為瓦全的光輝形象,所以當陳新甲在具體操作媾和事宜時,大明的官員不會想到,真正的幕後推手竟是不久前向百官展示“滅寇雪恥”條幅的崇禎皇上。
而且陳新甲竟然百口莫辯,因為崇禎早就跟他有過交代,此事要秘密進行。其實,早在做媾和之事時,崇禎就想到了面子問題。在崇禎的內心裏,媾和有AB兩方案,A方案——事成,陳新甲官升一級;B方案——事敗,陳新甲當替罪羊,保留崇禎面子。
言官們首先憤怒了。
憤怒是憤怒者的通行證,媾和是媾和者的墓志銘。給事中方士亮、馬嘉植先後義憤填膺地站出來,指責陳新甲頂風作案,在我皇“滅寇雪恥”的大憤怒大背景下竟敢與清國私通,搞什麽媾和,這不僅大逆不道,也犯了欺君之罪。崇禎也作憤怒狀,好像自己真的被欺騙了,開始憤怒聲討陳新甲的滔天罪行。
陳新甲默默忍受,作理屈詞窮狀,但是崇禎聲討得饒有趣味,竟漸漸入戲,恨不得用當年對付袁崇煥的法子來對付陳新甲,這讓陳新甲驚駭不已:當替罪羊沒這麽當的,你皇上牛逼不錯,可你再牛通,也得讓我有個善終吧……
陳新甲開始聲辯了,他先是小心地為自己辯護,接著就向滿朝文武講出皇上全部的“陰謀詭計”。陳新甲表情淒婉,聲淚俱下,活脫脫一個男版祥林嫂。滿朝文武被嚇傻了:難道皇上竟這麽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一個王朝的偶像轟然倒塌。
崇禎這下是真的憤怒了,陳新甲你這是在找死!沒看出我剛才是假憤怒嗎?雖說我的表演稍微過火了一點,但是戲演到這裏了,你也別太計較,說到底我不會真拿你怎麽樣的。可你倒好,把什麽都說出來了,讓我真正下不了臺,這樣一來,我不得不假戲真做,來啊,把陳新甲給我打入死牢。
崇禎用他最後的憤怒終於維護了一個王朝偶像的尊嚴。
死牢裏的陳新甲卻開始期待皇上雨過天晴。他交代家人用重金賄賂四名喊殺喊得最響的言官。這四名言官也是見錢眼開,受到賄賂之後接二連三地跑到刑部侍郎徐石麟那裏,痛陳陳新甲之不可殺的N個理由。
但是徐石麟卻很堅持原則,他給崇禎打報告,準備以陳新甲主持議和的罪名砍了他奶奶的腦袋。崇禎看著這報告不禁驚出一身冷汗,主持議和?陳新甲有什麽權力主持議和?這不罵我崇禎找替罪羊嗎?後世的史家們知道了這事,還不罵得我狗血噴頭?不行不行,換個罪名……
陳新甲終於死了,罪名與議和無關,而是在他擔任兵部尚書期間,“陷邊城四,陷腹城七十二,陷親藩七,從來未有之奇禍。當臨敵缺乏,不依期進兵策應,因而失誤軍機者斬”。
崇禎長長地抒了口氣,卻又有些惆悵和迷茫。局面是越來越難以支撐了,身邊的人卻越來越少。他感受到了一種深刻的孤獨。
也許,人生本來就是孤獨的;也許,一切的努力都只是垂死掙紮。但是,有什麽辦法呢?活著就是折騰,就是見證抵達與離去。而最終,他也將離開這個世界、這個王朝,只留下他的名字和他所處的朝代被後世反覆提及和品評。
攻下洛陽殺死福王後,李自成的下一個目標是開封。
李自成的部隊包圍了開封城七日七夜,開封眼看不保,可河南巡撫李仙鳳卻在偃師駐足觀望,不敢上前援救。崇禎氣得要逮捕這個墻頭草,沒想到李仙鳳的生命力極其脆弱,一夜之間活活嚇死,使得崇禎逮捕未遂。
為了解圍,崇禎任命了一個叫丁啟睿的陜西官員為督師,節制陜西、河南、四川、湖廣、河北五省軍隊,火速趕往開封。可丁啟睿從陜西潼關出發,卻不敢進入河南,而是跑到湖廣去了,湖廣巡撫汪承詔一看嚇壞了:知道的都明白你這是不請自來,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我汪承詔把你招來的呢,趕緊走趕緊走,免得皇上到時候怪罪下來你我都擔當不起。丁啟睿賴著不走,汪承詔就把漢、津一帶的大小渡船都藏起來,不給丁啟睿使用,丁啟睿帶著大隊人馬徘徊了三天,竟硬生生無法入楚。沒有辦法,他只能往河南方向去。可走到河南省界附近,他聽說張獻忠在光山、固始一帶活動,人馬也不多,就決定此生以對付張獻忠為己任。反正皇上叫他剿豫賊又沒說是哪個豫賊。剿李自成是剿,剿張獻忠也是剿。既然碰上了,那就先剿張獻忠再說。於是丁啟睿開始行使督師之職,命令在南陽的左良玉趕赴麻城,以對付張獻忠。可憐開封守軍天天跑到丁啟睿面前哭,求他趕快增援開封,可丁啟睿卻總是苦口婆心地跟那些報急信的守兵說: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個一個地打,等我消滅了張獻忠再說吧。
面對這樣的活寶,崇禎簡直是要無語了。大明之怪現象他見得也不算少,但怪到如此匪夷所思的程度,他還是頭一次見到。
大明無人啊。大明無人啊。
當然如果仔細撥拉撥拉,大明還是能找到一個人才的。
這個人才不在朝堂之上,而是在監獄裏。
他就是已被關了三年之久的邊才孫傳庭。當年這個孫傳庭在解了京城之圍後哭著喊著要回陜西而被崇禎一怒之下扔進了大牢。但是三年後的今天,崇禎在回首往事時,覺得孫傳庭除了“迂”一點,倒沒有什麽大過錯。
重要的是他有才。
在這個時代,有才的人比有財的人要稀罕啊。
崇禎決定寬宏大量一把:放孫傳庭出來為國效力。孫傳庭被重新起用為兵部右侍郎,總督陜西三邊軍務,即日起赴中原前線作戰。
但是在監獄裏關了三年的孫傳庭看上去反應有些遲鈍。他沒有即日起赴中原前線作戰,而是即日起與崇禎開始理論。孫傳庭認為,當前明軍的主力部隊只有三支;遼東邊防軍、湖廣左良玉部,還有就是他手下的這支秦軍。這三支就像三角形的三個支撐點,只能各保一方。如果輕易移動這三點當中的任何一點,很有可能帶來難以收拾的後果。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讓秦軍入中原,而是要左良玉部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近解開封之圍。
崇禎領教了孫傳庭的理論後倒吸一口冷氣,這個犟驢子,關了三年還是那個老觀念:守著秦地不動窩。不行,絕對不行!我不管你是三角形還是四角形,開封是要力保的。
孫傳庭無奈,只得西出潼關。
他不能不領情,皇上的情。皇上在關了他三年之後說放就放還委以重任,他沒有拒絕的道理。
這是為人臣子的宿命,也是為人臣子的悲情。孫傳庭在崇禎錯誤理論的指導下屢戰屢敗,最後不僅沒有解開封之圍,還把潼關也丟了。在潼關之戰中,孫傳庭死於亂兵之手,最後搞得連屍體都找不到了。
大明最後一個有才的人沒有善終。
大明第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堡——潼關由此失守。潼關的易主對於李自成來說等於是打開了大明西部城市的潘多拉盒,他想取哪個城市那叫一個易如反掌。崇禎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在占領潼關後的第五天,李自成的部隊占領了西安。李自成在此建都了,改西安為長安,建國號大順。這樣,在中國這塊國土上,第一次出現大明、大清、大順三足鼎立的局面。
李自成在控制了陜西全境之後,發誓要將革命進行到底。他下達了進攻山西的總動員令。這時候已是農歷年的十二月二十日,離崇禎十七年的春節,只有短短的十天時間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